航天員是怎么煉成的?有多苦,有多幸福?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的英雄航天員陳冬日前接受了采訪,講述了自己的非凡體驗。
陳冬,漢族,1978年12月出生在洛陽。1997年,以優異成績考入長春飛行學院,在校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2001年,獲得殲擊機飛行與指揮專業畢業證書,進入駐扎在浙江嘉興的空軍某團。2010年5月,和劉洋、王亞平等7名飛行員正式加入航天員大隊。2016年10月17日至11月18日,與景海鵬一起執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獲圓滿成功。同年1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他“英雄航天員”榮譽稱號,并頒發“三級航天功勛獎章”。2018年1月,陳冬和他的航天員戰友們一起,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睒s譽稱號。
“那是2016年11月9日,習主席來到載人航天工程指揮中心與我們進行天地通話?!?/p>
2016年11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與神舟十一號任務航天員進行天地通話
航天員陳冬回憶起在執行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時難忘的一幕,眉宇間充溢著幸福和豪邁?!澳菚r,我們的‘天宮二號’距地球約400公里,但我真覺得我們離北京其實很近很近?!彼f。
這太空的33天,是陳冬一生中非同尋常的生命體驗。
從沒坐過飛機的少年,立志沖上云霄
陳冬難以忘懷的那次震撼,是首次跟隨教官坐“初教六”教練機升空。
“我是坐火車去長春飛行學院報到的。此前,我們一家人都沒有坐過飛機,我從來也沒有從空中俯瞰過大地。能沖上云霄,一直是我的向往?!标惗嬖V記者,“記得第一次升空是盛夏時節,從駕駛艙看下去,莊稼茂盛,魯中大地一片綠色。真是太震撼了!”
陳冬出身于一個普通工人家庭,父母都在洛陽一家銅加工廠工作。陳家有兩兄弟,陳冬還有個哥哥。1997年,陳冬參加高考,成績不錯,但父母高興得有點沉重,因為大兒子已經在讀大二,家里再出一個大學生,即使再省吃儉用怕也難以負擔?!案赣H陪我去濟南體檢,他就住在附近價格最便宜的小旅館?!标惗脑捳Z里滿是對老父親的心疼之情?!暗饶玫斤w行學院的錄取書,全家都很高興,這是免學費的,我也能上大學。父母平時從來舍不得上飯館,這次全家破例去飯館慶祝?!?/p>
剛進飛行學院時,陳冬并不輕松。新訓時,陳冬是班里被子疊得最差的。有一次,疊好的被子被班長扔到走廊上,他還非常抵觸:“把被子疊成豆腐塊有必要嗎?”教導員告訴他“看似疊被子,實際上是軍人意志和作風的錘煉與養成”,他才把疊被子當作“從老百姓轉變為軍人的第一步”。更嚴峻的是,他的體能考核成績是倒數。1500米達標是5分10秒,他要跑7分鐘,而3個月后必須通過新兵及格考試?!坝浀卯敃r每天早晨6點30分吹集合號,我6點就起床加練,腿上綁上沙袋,晚上熄燈后練俯臥撐,否則怎么攆得上大伙啊。3個月后體能上去了,體重減了10公斤?!?/p>
陳冬這一屆飛行學員的淘汰率高達70%,進校時11人,放完單飛到畢業時只剩3個了。2001年,他以優異成績從飛行學院畢業,分配到駐扎在浙江嘉興的空軍某團,成為一名駕駛“強五”的強擊機飛行員。此后11年間,他累計飛行1500小時,2次榮立三等功,成為飛行大隊長。
2009年,陳冬參加了第二批航天員選拔體檢。陳冬沒想到,他的面試官是楊利偉。楊利偉問他:“想成為航天員要面對更大的風險,要付出更多,會照顧不了家庭,你會堅持嗎?”
陳冬毫不猶豫回答:“我想成為航天員大隊的一員,成為中國飛得最高的人。為實現夢想,我甘愿為之付出?!?/p>
過載8個G的訓練,每年都必須達標
2010年5月,陳冬和劉洋、王亞平等7名飛行員正式成為航天員大隊第二批航天員。報到的那天,曾代表祖國出征太空的航天員在門口歡迎新隊員。能與心目中的英雄并肩戰斗,陳冬非常振奮。
航天員的培訓是異常緊張而辛苦的。轉椅訓練主要是鍛煉人的前庭功能,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副總設計師、負責航天員選拔訓練的責任總師黃偉芬告訴記者:“有人一轉就吐了,當然這樣的人不可能錄取。我們錄取的航天員都有良好的基礎,但仍要通過專項訓練,進行保持和提高?!?/p>
“轉椅訓練是我的弱項,剛開始,每次轉完都會出冷汗,頭發暈。為了鍛煉前庭功能,我就買了一個可以旋轉的電腦椅,讓愛人推著我轉?!?/p>
狹小環境心理適應性訓練則是更艱難的考驗。航天員乘組被關在僅有7平方米的狹小密閉環境中,還要被“剝奪睡眠”72小時。黃偉芬告訴記者,72小時不眠不休絕對“不輔助藥物”,但科技人員會密切監測航天員的各項生理指標,以確保航天員的健康不受損害。
“我感到最大的困難就是克服困倦,尤其是在第三天的凌晨四五點鐘,盡管腦子是清醒的,但眼皮免不了打架。好在我們是3人乘組,大家輪流唱歌、講笑話,終于把所有的實驗和測試都進行到底了?!?/p>
然而,最“著名”的是超重耐力適應性訓練,要求過載達到8個G,即人體自重的8倍。
陳冬告訴記者:“當進行8個G的超重耐力訓練時,你會覺得這8個G壓在你每一寸肌膚、每一個細胞上,甚至感覺你的臟器都臨時‘位移’了,透不過氣來。你明明沒有哭,但淚水會不受控制地甩出去?!?/p>
正是因為對身心的考驗極為嚴峻,進行訓練時,左手邊都設有一個紅色按鈕,按下它,過載立即下降?!拔覀兌贾?,只要按下按鈕,人馬上就舒服了,但夢想也終止了。所以迄今為止,沒有一個航天員按下過紅色按鈕?!?/p>
如此“魔鬼式”的訓練,還不是跨進航天員行列“門檻式”的考試,而是每年都必須通過的訓練!
航天員最大的挑戰并不是體能訓練。黃偉芬告訴記者,航天員的整個職業生涯是個持續不斷學習的過程,發射場的人-船-箭-地聯合檢查等共有8大類100多個科目。為確保神舟飛船與天宮的手控交會對接,陳冬就進行了1000多次訓練。
陳冬說,“這對我們是非常嚴峻的考驗。那段時間,我們從未在晚上12點之前睡過覺,沒有雙休日。航天員的教室里出現過2件趣事:一是大家都在教室后面站著上課,怕坐著上課犯困;二是教室里彌漫著風油精的味道,把任課老師熏得特別精神?!?/p>
神舟十一號飛行任務,是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以來飛行時間最長、航天員參與完成試/實驗內容最多的一次,總數達38項。無論哪個試/實驗,他倆都要在地面反復訓練,確保飛行期間獲得的試/實驗數據可靠、有效。
我們的科學家和飛行器,一定能送我們安全回家
2016年10月17日,盼望了幾千個日日夜夜的時刻終于來臨了。凌晨1點多,陳冬起身開始做升空的各項準備工作。他和指令長景海鵬將駕乘神舟十一號飛船飛向太空。
當年,神舟五號升空時,火箭拋掉頂端的逃逸塔之后,發動機、箭體之間產生的8赫茲左右的低頻振動,與人體內臟產生了令人難以承受的共振,整整26秒,人體耐受力幾乎瀕臨極限。
“您乘長征二號F遙十一火箭升空時,有沒有遭遇這樣的共振?”記者問。
“完全沒有。經過航天科技人員攻關,從‘神六’起,這種共振現象就已經消除了。我們乘坐的火箭起飛非常平穩,甚至感覺不到很大的震動,就像坐太空版‘動車’一樣。直到拋整流罩時才感到有點震動,飛船立即沐浴在陽光里,當陽光灑進舷窗,座艙一下子亮堂了?!标惗f。
當時,陳冬情不自禁地扭頭看了一下座位右側的舷窗,那是他期盼已久的美景:一半是深邃的太空,一半是藍白相間的地球,兩者相交之處是一道藍瑩瑩的弧線。
初上太空,失重的體驗讓人新奇和興奮,但很快“空間運動病”接踵而來。因為失重,血液涌向頭部,頭暈腦漲,甚至眼睛都有點外突。幸虧“景師兄”已有兩次太空飛行經驗,幫助他慢慢適應了失重感。
“在您之前,我國航天員還沒有第一次上太空就連續飛行33天的。您晚上能睡踏實嗎?”記者問。
“開始確實睡得不太踏實,因為在太空,人其實站著、躺著、飄著是一樣的。我們睡覺是鉆進固定在艙壁上的睡袋里站著睡,開始總覺得后背沒有躺在床上的踏實感,感覺有點‘飄著睡’。但后來越睡越踏實了,一是白天工作排得很滿,人也適應了,很快就能睡著;二是知道即使我們睡著了,地面飛控中心還有多少專家眼睛一刻也不眨地陪伴著我們呢?!?/p>
在這33天里,他倆既是航天員,又是工程師、科學家、醫生、飼養員和農民等多面手。尤其是太空種菜的實驗,填補了我國在軌植物栽培技術領域的空白,為開展空間站更大規模、更高復雜度和更精確的受控生態生保系統技術驗證與在軌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
“因為時間有限,不可能像電影《火星救援》里一樣種土豆,我們種的是生菜?!标惗嬖V記者。
在失重環境下種植,怎樣才能出苗是個難題和挑戰??恐缭诘孛娴亩啻卧囼?,陳冬他倆認真摸索體會。在陳冬及景海鵬的細心呵護下,生菜在“天宮二號”出苗了,短短幾天就長到10多厘米高。在太空生長的生菜和吐絲成繭的蠶寶寶,吸引了全球很多青少年的目光。
就在飛船返航前幾天,陳冬和景海鵬突然遭遇了話音通信中斷故障?!伴_始我呼叫飛控中心,沒有反應,我還以為不在通訊區。隔一會再呼叫,還沒有反應?!标惗f,“我們就在攝像頭前寫下‘無線電通訊故障’,讓地面科技人員看到。在與地面聯手排故的3小時里,我們在鏡頭前非常鎮定,還在手冊空白頁上寫了‘我們很好,請你們放心’,來告知地面。同時,我倆一直在分析,是什么引起了故障,會不會引發其它故障,我們會不會提前返航?”
收聽不到地面指揮調度的聲音,航天員在太空中就像斷線風箏。景海鵬說:“最壞的打算,就是我們可能回不去了?!?/p>
這是直面生死的挑戰。
陳冬說:“我倆都相信我們的科學家和我們的飛行器,一定能把我們安全送回家?!?/p>
黃偉芬告訴記者:“他們確實表現得很棒!非常鎮靜,整個排故流程都是按照平時訓練進行的,不慌不亂,有條不紊,一絲不茍?!?/p>
當語音通信鏈路恢復,陳冬和景海鵬相視一笑。
返回地球的經歷同樣驚心動魄,尤其是返回艙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穿越“黑障區”。
返回艙飛至距地面100公里高度后,逐步進入大氣層。陳冬說:“當返回艙高速闖入大氣層時,會產生上千攝氏度的高溫,并在返回艙周圍形成一個電離層,無線電通信中斷了。通過舷窗,我先是看到火焰將飛船表面防燒蝕涂層點燃,剝落的紅色碎片密集飛過,很快將舷窗全部覆蓋變黑,但是能感受到返回艙的發動機仍在工作?!?/p>
“當初,楊利偉看到舷窗曾出現‘裂紋’,這次你們見到嗎?”記者問。
“其實那不是舷窗玻璃的裂紋,而是防燒蝕涂層的裂紋。經過科學家的攻關,現在‘裂紋’已經全部消除了?!标惗f。
“穿過‘黑障區’后最大的考驗是什么?”
“那是降落傘開傘之時。先是‘轟’的一聲彈傘艙蓋,然后是引導傘、主傘先后有序打開,返回艙墜落的重力和主傘的上升力造成艙體劇烈晃動,像大風浪里的一葉小舟。
我好激動:主傘打開了,我們安全回家了!果然,一會兒返回艙就穩定了下來,直到它著陸時再次彈跳起來,我們立即發出指令切斷了降落傘,艙體立即停了下來,經過飛翔和烈焰,我們再次回到了祖國的大地,心里無比踏實?!标惗f。
那是2016年11月18日13時59分,內蒙古四子王旗航天著陸場。
記者問陳冬:“您未來的目標是什么?”
他毫不猶豫地說:“盡快重返太空。我要為祖國飛出新的高度!”(宗兆盾、鄭蔚)